假如有一天,站在生命的终点,回头望去,来路尽管曲曲折折,但终究只有一条路延展到尽头。
——范治斌
1972年,我出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准格尔旗,没多久就搬到包头,又到呼和浩特。在呼市一直生活,18岁考学才出来。我很小就爱画画,记忆里没上小学时就喜欢画各种各样的东西,让树长上双臂,让鱼生出翅膀,充满了想象力。母亲是工厂会计,抗美援朝回来的父亲一直在劳改系统工作,他俩都心灵手巧。那时,父亲经常给我画一只大公鸡,我就惊奇地看着,觉得非常神奇。母亲偶尔会给我画一条金鱼,我会安静地看着、享受着。她经常绣花,有一些很漂亮的纹样手稿,譬如鸳鸯、仙鹤、牡丹花等,我觉得特别美,便经常临摹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这些相当于我最好的玩具,能让我获得无比的快乐。
范治斌小时候的照片(约1978年)
大学时期范治斌与家人的合影
环境是可以塑造人的。
我成长的呼和浩特在内蒙古的中部,北边是阴山山脉,当蒙古高原极寒的风南下时,阴山横亘于前,减弱了寒流的气势。但即使这样,这里的冬天依然寒冷。我记得那时骑车上下学,冬天经常刮大风,我穿着棉大衣,顶着强烈的北风,骑行14里地,到校时内衣已经湿透了。但条件有限,也没有换衣的意识,只得用身体把湿衣慢慢捂干。我祖籍在四川,成长于内蒙,在我的性格中,父辈遗传给我的品性在蒙古高原的再塑造下,更形成了粗犷与细腻兼具,坚忍与放浪并行的特点。这从我的绘画作品中最能得到体现。
高中时期的范治斌(1990年)
高三的范治斌
生命就在于不断地体验,艺术是生命的高配。我很庆幸,绘画几乎成为我生命中本能,而不是工作。我不停地、快乐地画着,不知我者以为我很勤奋。其实,我不觉得自己是个勤奋的人,而只是一个充分享受本能的孩子。我喜欢去各种环境中写生,于是,在山川旷野中,总能看到我的身影。许多人会觉得这很浪漫,是的,但这浪漫中也充满了各种具体的艰辛。当然,除了绘画,我也有许多爱好,如乒乓球、游泳、音乐、美食等,这些爱好,都融入了我琐碎而漫长的岁月里,使我的生活意趣盎然。
范治斌在采风时的照片
初中时,我的美术老师看着我说:“你爱画画,可以考美院。”我挺吃惊,我以为的爱好,竟可以作为一种职业。他大致告诉我,应该怎样去有计划地学习,包括素描、速写、色彩等等,而不是随意地画。这是我学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应该是我艺术生涯的起航。
我记得初中时,全市要举办中学生美术作品大赛,学校很重视我。我踌躇满志,画了好多张中国画拿去评选,结果一张都没入选。这件事给我巨大的打击。展览时,我专门去看,我不觉得自己画得差,但这次落选使我产生了很多的思索。那就是不盲目自大,也不妄自菲薄,好与差不是绝对的等等。通过这次经历,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长。
我中学时期的速写作品
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各种险境,但这些危险,会让自己不断思考和调整,从而渐渐走向成熟。记得上大学时,有一次暑期考察,我在烟台周边的海域游泳,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海。我觉得新奇,跳进海里扑腾,不舍得上来。在海边长大的同学提醒要涨潮了,我却置若罔闻。接下来的两个浪拍打过来,我的脚就探不到底儿了,当即慌了神,浮沉中喝了不少海水,感觉自己的生命就要结束了。那一刻,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都幻化成碎片,瞬间在脑海中播放,我幸运地被同学救上来,正是这次经历,让我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了死亡。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,人生总有不可预料的意外,生命脆弱无常,要好好珍惜、善待自己。
范治斌在南开大学读书时(1995年)
当然,成长中经历的各种意外,让我越来越清晰: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,要审慎;生命不是孤立的,要包容;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,要选择、不浪费;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,要淡然;人是因为爱才来到世界,也要用爱传递给每一位怀揣梦想的人。
父母来画室看范治斌(2007年)
父母的离世,尤其是母亲去世,对我而言是巨大的打击。近10天时间,我无论如何拿不动一支小小的毛笔,虽然我认为画画属于我的本能,但此时这个本能也消失了。悲痛,压制了所有。母亲走了,甚至让我一度不再惧怕死亡。
人无论有多少种想法,最终只能择其一;面前即使有无数条路,也只能行进在一条上。所有的必然与偶然,构成一条生命的整个过程。怀揣梦想,不改初衷,所有的前行都是为那个初衷而不断校正,那梦中的一座座山峰,当终于面对时,也似故友般的久别重逢。有一天,当我们站在生命的终点回望过去,我们会看到,这条路无论怎样曲折,它都只是一条路,带你走向生命的终点。
《在山间面对一棵草》
我本是来看山的
只是
不经意地低头
看见那些草
他们长在溪旁、树脚
和岩缝里
溪旁的草像感恩水
变得与水一样柔软晶莹
树边的草 繁华而寂静
迎接每一片落叶
并在一季的生涯中一起91微操盘
化为尘土
而岩石
总不让人绝望
在每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断裂成隙
那一根根绝处逢生的草啊
像意会了岩石的仁慈
精致地小心翼翼地
每一个芽梢都涨满欲望地
怒放
那弥漫的生气
像极了
像极了那些年我卑微而孤注一掷的
青春
读雷平阳的《母亲》这首诗时,我仿佛总能在脑海中看到自己母亲的无数个细节,并在无言中潸然泪下。
2019年2月26日,母亲在呼和浩特市离世。我悲伤至极,这是我彼时所经历的最大的生活变故。母亲的离开,使原本每天都画画的我,近10天的时间都拿不起笔,于是我特意为母亲写下了这首告别之诗。
《写给我挚爱的妈妈》
妈妈,你是万千平凡母亲中的一名,但在我的心中,你是我的珍宝。
妈妈,我是一个游子,无论走多远,我知道,那条路都是为回到你身边而铺设的。
妈妈,我这样呼唤你四十七年,而此后,不再有你的回应,这一世,我做你的儿子做到了尽头。
妈妈,我不再哭了。我知道多少泪水也不能挽回你,因为我早已泪流成河。
妈妈,我知道灵魂不灭,你的慈爱善良或已使你往生净土。但我做不到不悲伤,我想留你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,因为,这一世,我是你的孩子。
妈妈,我恩重如山的妈妈,我延续你的骨血,以你赋予我的爱和悲,走完往后余生。
(文/范治斌,来源:地道艺术)
范治斌作品欣赏
范治斌 《新疆纪行之一》
41cm×45cm
1994年
范治斌 《新疆纪行之三》
41cm×45cm
1994年
范治斌 《茶馆组画之四 》
41cm×45cm
1995年
范治斌 《红原纪事 》
220cm×100cm
2024年
范治斌《东北写生系列之二》
65cm×39cm
2015年
范治斌《云南昭通写生系列之一》
65cm×39cm
2015年
范治斌《张家界写生系列之三》
65cm×39cm
2015年
范治斌 《陕北写生》
80cm×50cm
2017年
范治斌 《母子图》
65cm×39cm
2016年
范治斌 《瓶花之一》
65cm×39cm
2018年
范治斌 《聊赠一枝春》
33cm×33cm
2022年
范治斌 《荷塘即景》
21cm×36cm
2022年
画家简介
“艺美北疆·青山无尽——范治斌水墨作品回乡展(山水篇)”今日在呼和浩特开展
范治斌,1972年12月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,199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,获学士学位;200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,获硕士学位;201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,获博士学位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,硕士研究生导师,陕西省国画院青年画院院长,华夏湿地水墨画院副院长。
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